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幾個句子

1,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幾個句子

1.省略主語。(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保?)承后省(也作蒙后?。?。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保?)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盵小練習(xí)]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⑤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幾個句子

2,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如何準確判斷

首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 然后分清主謂 然后找到助詞介詞,分清是什么情況做什么作用 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補充 我寫的有點多,你慢慢看,記住了這些考試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過建議你還是問問老師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為以后還是會用到的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斷,被動,倒裝,省略 分不清主謂對學(xué)習(xí)句式是有障礙的,不過你可以先記住幾個固定句式,記住之后考試一般不會出太復(fù)雜的句型,一般都是課文中的,或者介詞助詞用法是學(xué)過的。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 陳勝者,陽城人也。 "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答案補充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答案補充 1.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這是別人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diào)。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巫窝晌ㄟM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yīng)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逼渲械摹袄薄皬姟倍际呛笾枚ㄕZ。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薄懊涝?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xí)]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xí)]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如何準確判斷

3,古文中的句式結(jié)構(gòu)完整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xí)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舉例加以說明:一、判斷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1.“……者,……也”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jié)構(gòu)表示出來的,這是文言文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當(dāng)然,這個結(jié)構(gòu)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jié)構(gòu)變化十分靈活。比如:2.“……者,……”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也”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4.“……,……”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5.“……,……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為”來構(gòu)造判斷句的現(xiàn)象,比如: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句中“是”“為”,和現(xiàn)代漢語判斷詞“是”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jié)構(gòu)方式來表示判斷。(三)用“即、乃、則、誠、皆、必、亦”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①梁父即楚將項燕。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⑤夫六國與秦國皆諸侯。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四)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二、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于……”及其相應(yīng)的變式結(jié)構(gòu)來表示。(一)“為……所……”1.“為……所……”(吳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為所……”——“為……所……”的省略形式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2.“為……”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二)“見……于……”1.“見……于……”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藺列傳》)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藺列傳》)3.“于……”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三)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①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②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③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四)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動關(guān)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劃分1.主語的省略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2.謂語的省略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3.動詞賓語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4.介詞賓語的省略——介詞“與”“以”“為”的賓語常省略。①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5.介詞的省略——介詞“于”“以”常省略。①置人所罾魚腹中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6.兼語的省略①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二)依上下文關(guān)系劃分(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2)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對話省。如: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四、主謂倒裝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诎苍诠幽芗比酥б?! 五、賓語前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xiàn)賓語前置現(xiàn)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三種: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否定句中,當(dāng)否定副詞為“不”、“毋”(“無”)、“未”、“莫”,并且賓語為代詞時,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③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④聞道百,以為莫己若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當(dāng)疑問代詞做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3.用“之”“是”作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比如: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③唯利是圖4.介詞“以”的賓語前置①夜以繼日 ②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③全石以為底六、定語后置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jīng)常會后置到中心詞后邊,成為定語后置現(xiàn)象。1.中心詞+“之”+短語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簡桃核修狹者為之。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②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2.中心詞+“之”+形容詞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②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賓短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多置于謂語之前作狀語,但在文言文中,卻常置于謂語之后作補語。例如: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xué)》)③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稄埡鈧鳌?/div>

古文中的句式結(jié)構(gòu)完整的

4,什么是語文文言文中的副詞有什么標(biāo)識

文言副詞匯總 文言文中虛詞中,副詞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分類也是最復(fù)雜的。它總共分為八類: 一、程度副詞 1、表程度進步:益、愈、彌、尤、加、倍。2、表最高程度:甚、至、絕、殊、最、極、良、頗。3、表程度輕:少、稍、略。 二、范圍副詞1、表范圍廣:悉、咸、皆、盡、畢、具、勝、并、既。2、表范圍有限:但、徒、第、直、獨、止、啻、惟、唯。3、表總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與。 三、時間副詞 1、表過去:向、曩、嘗、曾、業(yè)、業(yè)/既已、即、適。2、表正進行或正巧 方、會、適、質(zhì)3、表時間短:俄、俄而、有頃、頃刻、少頃、旋、尋、斯須、少間、未幾、既而、已而。4、表動作將發(fā)生: 行、行將、且、垂。5、表時間終結(jié):卒、終、遂、竟。 四、情態(tài)副詞 1、表動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2、表動作連續(xù)或反復(fù):乃、遂、更、復(fù)、亦、輒。3、表動作經(jīng)常與持久:每、時、雅、數(shù)、亟、恒、累、素。4、表動作短暫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權(quán)。 五、肯定副詞 表的確、確實:誠、信、良、必、果。 六、否定副詞 表否定: 弗、毋、無、勿、莫、微、未、非、匪。 七、語氣副詞 1、表猜測:殆、庶、幾。2、表祈使:幸、唯、愿。3、表轉(zhuǎn)折 :顧。4、表反詰:豈、其、寧、獨。 八、謙敬副詞 1、謙詞: 竊、請、敢、敬、謹。2、敬詞 幸、垂、辱、惠。
文言副詞匯總 文言文中虛詞中,副詞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分類也是最復(fù)雜的。它總共分為八類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斷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F(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dāng)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4.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xiàn)較晚并且少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二、被動句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觸龍說趙太后》)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gòu)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gòu)成“見+謂語+于”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gòu)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gòu)成了“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gòu)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gòu)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chǎn)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椤啊瓰樗钡男问?,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ㄋ抉R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jīng)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fù)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如:(1)承前?、倭H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2)蒙后?、倥婀^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②(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3)對話?、伲献樱┰唬骸蔼殬窐?,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②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這事)甚急?!保ㄋ抉R遷《鴻門宴》)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據(jù)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①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兩廣,太監(jiān)泣別,贈大珠四枚。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如: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4.省略兼語“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xiàn)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5.省略介詞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當(dāng)這個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詞“于”,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2)省略介詞”以”,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四、謂語前置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diào)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說。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賓語前置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1.動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離騷》)(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②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诰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diào)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薄耙欢ā钡龋~“之”“是”是提賓的標(biāo)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就是這種格式。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jié)合,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前:(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如:①王問:“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diào)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余是以記之。②一言以蔽之。(成語)(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六、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如: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②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七、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后置”。如: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2.介詞結(jié)構(gòu)“以……”有時放在謂語后作后置狀語。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見。如:①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斷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F(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dāng)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4.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xiàn)較晚并且少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二、被動句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觸龍說趙太后》)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gòu)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gòu)成“見+謂語+于”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gòu)成“受+謂語”的形式。如:(1)有罪受貳。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gòu)成了“受+謂語+于”的形式。如:(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gòu)成“為+動詞”的形式。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gòu)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為……所……”,自產(chǎn)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椤啊瓰樗钡男问?,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ㄋ抉R遷《鴻門宴》)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7.無任何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jīng)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fù)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如:(1)承前?、倭H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②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2)蒙后?、倥婀^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②(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3)對話?、伲献樱┰唬骸蔼殬窐?,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雹诜畤堅唬骸敖袢罩潞稳??”良曰:“(今日這事)甚急?!保ㄋ抉R遷《鴻門宴》)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據(jù)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①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兩廣,太監(jiān)泣別,贈大珠四枚。3.省略賓語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如: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4.省略兼語“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xiàn)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5.省略介詞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當(dāng)這個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詞“于”,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2)省略介詞”以”,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四、謂語前置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diào)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說。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①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诎苍诠幽芗比酥б?!五、賓語前置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1.動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離騷》)(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②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诰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diào)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薄耙欢ā钡?,而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biāo)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就是這種格式。2.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jié)合,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前:(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如:①王問:“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diào)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余是以記之。②一言以蔽之。(成語)(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六、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如: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②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七、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后置”。如: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2.介詞結(jié)構(gòu)“以……”有時放在謂語后作后置狀語。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見。如:①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②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