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賽百味的面包的做法
材料:高筋面粉 300克/ 干酵粉 6克/ 砂糖 15克/ 鹽 5克/ 雞蛋 45克/牛奶 150克/黃油 9克/上光用蛋液 少許。做法:1.在容器里放入牛奶和黃油,用微波爐加熱30秒,然后取出用打蛋器將黃油和牛奶攪拌均勻。2.加入干酵粉,用打蛋器攪散開,然后加入砂糖,鹽,和雞蛋,攪拌均勻。3.先加入三分之一的面粉,用打蛋器攪拌均勻后,再將其余的面粉都倒入容器,用筷子攪拌成面團,不用揉面,據(jù)說這樣可以更加加速發(fā)酵。4.把盛面團的容器上面蓋一層保鮮膜,然后再蓋一層浸濕后稍稍攪干的廚房用紙。放入微波爐,加熱30秒鐘,然后取出放在灑過面粉的案板上,揉成光潔的面團,蓋上一層烤箱紙,再蓋上一層剛才的濕廚房用紙。靜置20分鐘,作為第一次發(fā)酵,面團比原來的大2倍,就說明發(fā)酵完成。5.將面團放在案板上,輕輕積壓掉空氣,然后分塊做成自己喜愛的面包造型,(我這次是做實驗,所以只是做了簡單的圓面包形狀),上面再輕輕的蓋上一層烤箱紙,同樣再覆一層濕廚房用紙。放入微波爐用解凍模式加熱30秒,取出放入墊有烤箱紙的烤盤,靜置10至20分鐘作為第二次發(fā)酵,等面包發(fā)至原來的2倍大,就可以了。6.將發(fā)酵完成的面包胚上,涂上上光的蛋液,撒上黑芝麻之類的裝飾,放入180度預熱的烤箱烤15-18分鐘即可
2,面包為什么要叫面包
各國面包得名不同,說說我們國家。中國的羌餅和饅頭,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作面包。中國傳統(tǒng)食品之一的包子,價格便宜、實惠,為南北人民所喜愛。包子通常是帶餡的,不帶餡的可稱作饅頭,在江南和河北的有些地區(qū),饅頭與包子是不分的,他們將帶餡的包子稱作肉饅頭。南翔饅頭和門釘饅頭就是有肉餡的。包子一般是用面粉發(fā)酵做成的,大小依據(jù)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肉、芝麻、豆沙、干菜肉等。臺灣自日據(jù)時代,傳入面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百姓少有吃過面包,而名稱則是經(jīng)由日語的“パン”(pan)再流傳成為臺灣話“pháng”并沿用至今。臺語的吐司發(fā)音為“食パン”(發(fā)音似修胖)。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里,生面餅開始發(fā)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jīng)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干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后,酵母菌生長并傳遍了整個面餅。埃及人繼續(xù)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yè)面包師。 在西方,面包作為主食,所以在文學上以面包表示食糧,最明顯的例子有《主禱文》?;浇痰氖ゲ投Y亦以面包象征耶穌基督的身體。但發(fā)酵的面包在圣經(jīng)中名聲并不佳,因為它象征了敗壞。另一方面,猶太教的逾越節(jié)又稱“無酵節(jié)”,是要紀念當年摩西帶領(lǐng)神的子民離開埃及時連讓面包發(fā)酵的時間都沒有。由于耶穌建立圣餐禮時正逢逾越節(jié),一些基督教會 (例如天主教)以無酵節(jié)作祝圣成圣體用。在以色列最常見的罷工示威中的口號是“Lekhem,avoda? ”(面包,工作)。并且在20世紀50年代,“披頭士”(Beatnik)一族用面包委婉的表示錢。在倫敦俚語中,面包意味著錢,來自于詞組面包和蜂蜜(Bread and honey)。面包在世界各地英語國家是常見的用來表示錢的同義詞(與它情況類似的還有生面團)?!懊姘弊鳛橘嫡Z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它本身,但是,一般來說它用來隱喻人民基本需要和生活狀況。例如,(Bread-winner)直譯為獲得面包的人,是指一個家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即養(yǎng)家糊口的人。和這句相似的還有Putting bread on the table。革命者常常說的“有史以來”(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直譯過來就是“自從有了切面包機以后”。在1917年,蘇聯(lián)的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宣稱的口號是“和平、土地和面包”。在加拿大紐芬蘭省民間故事中,面包被小仙子保護。術(shù)語“糧倉”(Breadbasket)通常用來指農(nóng)村富饒地區(qū)。在斯拉夫文化中,會向客人獻上面包和鹽,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在印度,面包是基本必需品,人們常常說“Roti,kapra aur makan”(面包,布料和眾議院)?! ∶姘谡紊嫌兄匾饬x。19世紀英國,面包價格飛漲,英國通過頒布谷物法藉以“保護”英國農(nóng)夫及地主免受來自從生產(chǎn)成本較廉宜的外國所進口的谷物的競爭。13世紀的面包和麥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是中世紀的一部重要面包法案,對短斤少兩的面包師設(shè)置重罰規(guī)定,直到《大憲章》出現(xiàn)前的半個世紀?! ∠啾戎?,在亞洲各地區(qū)大米取代面包成為了最重要的主食,大米也包含大部分文化象征和內(nèi)涵。過去,在中國南方,米飯是飯桌上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在中國中部和北部,則是把小麥作為主食(因為只有在中國南部溫暖的亞熱帶氣候適合種植水稻)。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面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里,生面餅開始發(fā)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jīng)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干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后,酵母菌生長并傳遍了整個面餅。
bread翻譯成面包。當然你想叫他什么就什么,叫面狗也行
面做的唄 ,誰起名誰說的算了唄 ,如果我是第一個起名的 ,我還想起名是面棍呢 。
猜的沒錯的話,你應該是閑的沒事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