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仙李白能喝多少酒呢
李白,人送雅號"酒仙", 李白詩文的飲酒詩一百七十首,占其詩文的百分之十六。杜甫曾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可見李白對酒的癡迷,他也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佳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復(fù)一杯。""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么李白是不是真的量如江海呢?還真不是。《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隨手當(dāng)作武器,體積自然不大。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子,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詩經(jīng) ·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更小。出土的青銅斗看,容量相等于家里飯勺大小,和現(xiàn)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差不多,三兩左右。唐朝是沒有蒸餾酒的,在元朝時期蒸餾技術(shù)才傳入中國。沒有蒸餾過的酒度數(shù)很低,唐朝時期度數(shù)最高的酒也不會超過二十度。白居易有句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其中的"綠蟻"并不是指綠色的螞蟻,而是指新釀的米酒上漂浮的綠色酒渣。李白的詩詞"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也提到新釀酒是綠色的。當(dāng)時釀酒多采用糧食加水加酒曲,將原料放入大翁中蓋上蓋子密封,等發(fā)酵完成后,撒上石灰停止發(fā)酵,以防止變成醋。發(fā)酵的過程中,大部分谷物都糖化了,糖化后只有極少一部分還能繼續(xù)酒化,所以唐朝的酒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所以說李白只是好酒,酒量一般。但是醉酒后文思泉涌,"斗酒詩百篇"這個是真厲害。李白之死,一直眾說紛紜,《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民間傳說李白在江上飲酒,喝醉了跳進江中捉月溺亡。這里提醒大家"飲酒有風(fēng)險,量小需謹慎"!
2,武松和李白如果拼酒誰的酒量更好一些放到現(xiàn)代他們能喝多少呢
談起古代人的滿腔熱血,大家一定都會想到稱為“詩仙”的李白,這名哥哥每一次愛到深處都需要飲上兩口酒,喝醉酒悵然若失,寫下來的詩句也帶著那樣一股子靈氣。因此現(xiàn)在大家一提起李白,除開稱贊李白的才能和詩詞,還需要贊美李白的酒勁挺不錯,喝這么多一杯酒也可以下筆書寫,故作高深。而中國古時候還有一位知名飲酒大咖,那便是打老虎前喝下十八碗酒的武松,原本別人商家就說了,她們家酒那就是“三碗不過崗”,喝過三碗后成年人都得醉,想不到武松放開喝,喝下十八碗還可以晃晃悠悠站起來去打老虎,可以說是非常有名的酒量一下。因此當(dāng)武松和李白整上一場酒勁PK,大家覺得他們誰最可以喝?最先我們來說李白,李白置身唐朝時期,杜甫以前贊美李白是“斗酒詩百篇”。這一“斗”便是盛酒的容器,都是中國古時候一種專門酒具??匆幌聜鞒邢聛淼囊恍┱滟F文物大伙兒就能知道,這類含有長柄的湯勺便是一斗,因此一斗酒真的不多,可能就一小口而已。除開器皿之外,李白那時候喝的酒實際上近視度數(shù)極低,唐朝時期大眾的釀酒技術(shù)只停留在用米發(fā)醇作出酒釀,并沒有萃取工藝和純化加工工藝,酒精度非常低。再好也很高不上10度左右,口味溫和柔軟,轉(zhuǎn)到當(dāng)今社會,酒精度大概就和工業(yè)啤酒一個樣,即使盡情飲酒,其實就是喝過幾罐啤灑的使用量而已。咱們就而言武松,武松置身宋代時期,打老虎前在酒館里喝下整整的十八碗酒,隨后上山打老虎。首先看武松喝酒的容器,是宋朝飲酒使用的粗陶碗,這類碗看上去大,可是淺,一碗酒只可盛三兩酒,十八碗等同于五十四兩,其實就是五斤半的酒,轉(zhuǎn)到當(dāng)代看來沒啥。再看一遍武松喝的酒,書里的酒樓是這么說的:“我家酒雖說村酒,又比陳酒的味道”。村酒、陳酒其實就是當(dāng)年的“醪酒”,發(fā)酵技術(shù)比較完備的醪酒,酒精度依然不太高,可能就15度以上。武松喝酒的酒肆是一個山村酒樓,釀制的村酒加工工藝當(dāng)然沒那么好,最多可以說是10度左右,酒精度還是很低的。那樣對比起來,大伙兒就可明白了吧,倘若武松和李白來拼酒得話,或是武松的酒勁會更好一點。但要是把二人都放進當(dāng)代,一瓶白酒就能將兩人都灌趴下去,別以為書本里邊寫兩人酒勁很大,真的在當(dāng)代社會當(dāng)代人比,毫無疑問比不上。
3,思想碎片李白喝了多少酒
李白嗜酒 李白的一生,可以說是始終與酒相伴。沒有酒,就不會有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的千古絕唱;沒有酒,他也就不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一生喝了多少酒,沒有人做過專門統(tǒng)計。他自己在《襄陽歌》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這雖是夸張之詞,但也看出詩仙的酒量,一天喝個半斤八兩,自然不在話下。 這不禁讓我有個疑問,像李白這樣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酒錢從何而來呢?想當(dāng)初,以《飲 酒》詩著稱于世的陶淵明,就是因為家貧不能買酒,才不得不籬邊終日嘆空觴。竇革在《酒譜》中說,陶淵明曾連續(xù)九天沒有酒喝,所以凡有人送酒給他,他都 要摻上些水,以便多喝幾天。直到臨死,還在嘆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李白的家境比陶淵明好不了多少。他種田不會,做工不能,經(jīng)商不肯,求官又不得,沒有固定的經(jīng)濟收入,只能靠別人的施舍過日子。那么,他靠什么來解酒癮呢?翻開《李白傳》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有兩條酒路。 一是喝別人的酒。憑著李白的詩名,到哪里都有酒喝。他從26歲開始,下長江,經(jīng)洞庭,赴吳 越,至湖北,后又訪洛陽,游揚州,奔金陵,趕邯鄲,住廬山。去到哪,喝到哪,去一路,喝一路,就連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詩句,也是喝了 別人的酒寫出來的。二是喝公家的酒。在宮里,李白被封為翰林學(xué)士,每天除了雞鴨魚肉,皇帝又特賜西涼進貢來的葡萄酒一斤。反正不用花錢,不喝白不喝。所以 李白這三年是可著勁地喝,喝了上頓,喝下頓。 李白懷才不遇,愁腸百結(jié),雖有心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但終不得志。除了喝酒和寫詩,他又能去做什么? 如今,不得志的人很少,但好喝酒的人卻很多。一些人喝下的酒,已不得不用噸計,所以便有 一噸干部、兩噸干部、三噸干部之說。一天喝半斤,一年180斤,十年1800斤,二十年就是近兩噸。大小酒樓、飯店、賓館,到處都有碰杯 聲我們不妨問一聲,源源不斷的杯中物,有多少是掏的個人腰包? 這種酒實際上已演化成功利酒,辦公室里不好開口說的事,酒桌上都可以辦到,或升官或發(fā)財 或出國都可以靠推杯換盞來達到目的。只是買酒錢大大方方地下在了公家的賬上,請者和喝者都沒有掏一分錢的老本,但卻實現(xiàn)了雙贏。不過千萬別忘了, 酒還有另一面:喝得太多,會損害身體,要不,李白怎么會只活了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