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白酒和外國白酒的區(qū)別
中國白酒是有嚴格定義的:以糧谷為原料,以大曲、小曲、麩曲等為糖化發(fā)酵劑,經過蒸煮、糖化、發(fā)酵、蒸餾而制成的蒸餾酒。這里有幾個關鍵詞,即糧谷為料,酒曲為酵。這是中國白酒與世界其他蒸餾酒最大的區(qū)別。
00:00 / 03:19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xiàn)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2,洋酒和國內的白酒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fā)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針對洋酒和國內的白酒,究竟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也是讓很多朋友對此表示非常疑惑的,實際上我們要知道,洋酒和白酒是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的,尤其是兩者所用的原料就是如此,外國酒所使用的原料大部分都是水果,而我們的白酒所運用的原料大部分都是糧食。首先我們要明白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國內的酒和國外的酒是有著很多區(qū)別點的,其中最大的區(qū)別點就在于我們進口的洋酒,大部分都是以水果制作的酒比較多,包括釀制的酒和蒸餾的酒,大部分都是以葡萄或者是其他的水果作為相關的原料來去釀造出來的,而在我們國內的酒,大部分都是有糧食蒸餾出來的酒,因此我們在制作原料上面是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的。除了在制作原料上的區(qū)別之外,還有就是兩者之間在白酒市場上的操作有著很多明顯的地方,比如洋酒的經營完全是以品牌樹立為核心,是通過打造自己的品牌來去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讓自己在國際上能夠站住腳跟,但是我們國內的白酒所注重的是渠道建設為中心,因此兩者在這種方面是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的,況且在生活之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洋酒無論是參加酒會還是以新的產品上市發(fā)布,都是以打造品牌形象為主,這和我們國內的白酒企業(yè)頻繁的招商,是形成了鮮明的區(qū)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知道,洋酒和國內的白酒都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樣的,而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兩者所使用的原料以及品牌打造的方面是不一樣的。
3,中國白酒英文名得到修改外國酒和中國白酒有何不同
本周,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微信公號發(fā)布消息稱,經與海關總署稅收征管局(京津)多次溝通,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于2020年4月25日正式向海關總署提出申請,建議將海關商品名錄中中國白酒的英文名字由原來的“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更改為“Chinese Baijiu”。 海關總署在充分聽取協(xié)會的意見之后,同意在202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中進行修改,新的稅則從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執(zhí)行,稅則第22章的稅號為2208.9020,中文列目名稱是白酒,對應的英文是:Chinese Baijiu。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稱,中國白酒與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 和金酒(Gin)一起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說到洋酒和白酒的區(qū)別,雖然它們都是蒸餾酒,但白酒和洋酒由于原料和生產工藝的不同,在一些標準和檢測方法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作為《消費者報道》的消道長,從測評報告的角度說說相關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衛(wèi)生指標上的差異:在本次《消費者報道》送檢產品的檢驗報告中,參照《蒸餾酒及配制酒衛(wèi)生標準》(GB2757—1981)的規(guī)定:以谷物為原料者,甲醇含量g/100ml≤0.04;以薯干及代用品為原料者,甲醇含量g/100ml≤0.12。而白酒正是以谷物為原料發(fā)酵、蒸餾而成的,白蘭地原料是以葡萄為主,所以二者在這個指標上有差異。2.理化指標上的差異:洋酒在理化指標上的檢驗統(tǒng)一列為非酒精揮發(fā)物總量(揮發(fā)酸+酯類+醛類+糠醛+高級醛);而中國的白酒在理化指標上檢驗的項目相對繁多,除了都需要檢測固形物之外,不同香型的酒都有不同的標準,醬香型的茅臺酒檢驗項目包括了總酸、總酯;濃香型的劍南春、五糧液、國窖1573在總酸、總酯項目上還包括了己酸乙酯,而黃壇酒鬼酒10年又有特定的要求。這是中國白酒標準體系和國外檢測體系的最大不同。國外重點關注的是酒的衛(wèi)生指標,對理化指標要求較少,他們認為酒的理化指標上的不同正是形成不同風味酒的因素。而中國的白酒除了要在衛(wèi)生指標上遵循強制的國家標準GB2757之外,對不同香型的酒出現(xiàn)了不同的檢測項目,內容繁多,體系復雜。在洋酒的檢測上,把醛類列入到了其中,但是在白酒的標準體系中,這一項是沒有國標要求的。白酒中的醛類包括甲醛、乙醛、糠醛、丁醛和戊醛等。少量的乙醛是白酒中有益的香氣成份。過高的醛類則使白酒具有強烈的刺激味與辛辣味。如果人體內乙醛脫氫酶不足以分解乙醛, 將會使乙醛聚集,會出現(xiàn)我們常見的面紅耳赤、頭暈頭痛等醉酒癥狀,當乙醛達到一定的量將會危及生命,乙醛的致命劑量是5克。一般優(yōu)質白酒每百毫升含乙醛都超過20毫克。本次《消費者報道》特別檢驗了國窖1573、黃壇酒鬼酒10年、紅花郎酒中的醛類物質含量,檢驗結果如下表。三大白酒品牌在醛類物質的檢驗項目上有一定的差別,但是檢驗出的醛類物質含量都是在安全的范圍內,正常飲用下,這些醛類物質能夠被人體代謝出去。 洋酒雜醇油含量比白酒高檢驗結果顯示,三大品牌的洋酒雜醇油含量均超過了0.2g/100ml,而六大品牌白酒的雜醇油含量最高不過0.076g/100ml。其中,馬爹利名士的雜醇油含量最高,為0.26g/100ml,差不多是國窖1573雜醇油含量的23.6倍。雜醇油是指甲醇、乙醇以外的高級醇類,在蒸餾時,因釀酒師掌握溫度的技藝不同,導致酒品中去除雜醇油的含量指標有些不同。雜醇油對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麻醉作用比乙醇強,但它在人體內的氧化速度,卻比乙醇慢,在機體內停留的時間也較長。長期飲用雜醇油較多的酒會引起上頭,其毒性隨分子量的增大而加劇,雜醇油也由此被稱為“惡醉之本”。
4,誰能對中國白酒與國外洋酒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做下介紹
中國的白酒和洋酒喝起的區(qū)別:1、糖化路徑不同,2、工藝水平有差距,3、風味決定因素不同,4、中西文化差異,5、生產原料,口感和工藝上不同,6、中國白酒是窖池發(fā)酵、地缸發(fā)酵。洋酒包括白蘭地、威士忌、龍舌蘭、金酒,伏特加,人頭馬,芝華士,馬爹利,深藍等,這些都屬于蒸餾酒,與中國白酒有本質的區(qū)別,主要是釀制工藝方法的不同,白酒的釀制方法獨一無二,口味上與其他品種的酒類有很大差異。1、糖化路徑不同:中國白酒雖同為蒸餾酒,但與威士忌、白蘭地等蒸餾酒的糖化環(huán)節(jié)有路徑差別,后者是通過泡發(fā)大麥芽并利用其自身攜帶的淀粉酶完成糖化,而中國白酒則選擇使用酒曲霉菌的淀粉酶進行糖化,這一過程制造的很多副產物便是白酒中濃郁酒曲味的來源。具體來說,中國的白酒,采用的是酒曲發(fā)酵。酒粬,一般寫作酒曲。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溫,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長出菌絲,此即酒曲。而單一麥芽威士忌則采用大麥發(fā)芽糖化后再加上酒廠秘而不宣的1-10幾種,甚至多達50種的酵母,在密閉的發(fā)酵罐里發(fā)酵。2、工藝水平有差距:大連工業(yè)大學周廣麒、王克菲的檢測報告,與淡而無味的伏特加相比,包括汾酒在內的4款中高檔白酒含有的雜質醛、雜醇等物質是前者的數(shù)十至上百倍,它們正是讓飲用者感到辛辣、上頭的主因。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小作坊式的酒廠,是傳統(tǒng)家族企業(yè)的信譽,傳統(tǒng)工藝,獨特風格的代名詞;而據中國釀酒工業(yè)協(xié)會2010年統(tǒng)計,中國有三分之二的白酒企業(yè)都是50人以下的小作坊。這些小作坊則有很大可能是低劣酒的源頭。3、風味決定因素不同:白酒的香型與風味更多的是取決于發(fā)酵的酒曲。中國釀酒界里有一句話叫著:“曲定酒香”。公元1324年釀酒大師郭懷玉在瀘州發(fā)明大曲之后,極大提高了中國白酒的風味。隨后大曲的制作工藝在全國得到迅速推廣,被各地的釀酒作坊廣泛采用。各地又在其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改進,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香型口感。這些不同發(fā)酵工藝造成的白酒主要可以分為5種香型。即:醬香型(發(fā)酵溫度60℃以上)、濃香型(發(fā)酵溫度55℃左右)、清香型(發(fā)酵溫度50℃出頭)、米香型和兼香型。而威士忌為例,它的風味70%是取決于橡木桶。陳釀威士忌的橡木桶主要有美國的二手波本桶和西班牙的二手雪梨桶。波本橡木桶會讓威士忌帶有蜂蜜,焦糖,以及香草冰激凌,海綿蛋糕的香氣,多半經過重度烘烤橡木桶內緣的波本桶也會帶些淡淡的熏烤味,如果威士忌中有水蜜桃,西洋梨,蘋果,鳳梨的水果香氣和口感,經波本桶所熟成出來的水果香氣,多以新鮮水果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雪莉橡木桶因為之前拿來陳放葡萄酒,所以葡萄干的味道會非常清楚,甚至帶些太妃糖,黑巧克力,可可,咖啡,以及各式的香料風味,像是胡椒,姜,肉桂,如果你感受到水果的氣味,雪莉桶熟成多半以熟透了的水果,或是干果,或是果醬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4、中西文化差異:(1)西方人喝洋酒,會根據酒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杯子。為眾多蘇格蘭威士忌發(fā)燒友的最愛的格蘭凱恩聞香杯(Glencairn Glass)是作為專業(yè)聞香和品鑒單一麥芽威士忌用的;郁金香杯特別適合酒體強的威士忌使用;而古典杯,又叫老式酒杯(Old Fashioned Glass)、巖石杯(Rock Glass)、不倒翁杯(Tumbler Glass)則用于加冰威士忌等。中國人就沒有此類習慣。中國人歷來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個碗足矣。當然,現(xiàn)在文明進步了,白酒也用上了杯子,起碼跟葡萄酒杯還是有區(qū)隔的。(2)西方人的酒文化重在于“品”……體現(xiàn)悠閑的紳士風度;中國人的酒文化重在于“灌”……“感情深,一口悶”。(3)西方人可以以金酒,伏特加,朗姆酒等作為基酒,加上單一麥芽威士忌和各種水果汁,調成千奇百怪,絢麗多彩,風味無限的雞尾酒,不但享受味蕾,而且還滿足眼珠子的需求;中國人是極少把不同的白酒參合在一起喝的……一來沒有這個習慣,二來更為重要的是,很容易醉。當然,中西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點缺點。都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走向世界大同。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曲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對霉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相媲美。以茅臺,五糧液等高檔酒代表了中國幾千年來的酒神文化。是中國的國粹。而西方以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等,同樣代表了狄俄尼索斯(酒神)精神……對個體內在情緒的抒發(fā)。它跟“日神精神”……對外在理性所標畫的超越世界的追尋,構成了西方文化的兩極?!叭丈窬瘛迸c“酒神精神”代表了西方人的兩種基本人生哲學觀: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內心,故期望超越。5、生產原料,口感和工藝上:洋酒原料是玉米或者杜松子、麥芽和谷類為原料,洋酒主要是蒸餾酒,半固態(tài)發(fā)酵或者液態(tài)發(fā)酵,然后蒸餾貯存,勾兌調味生產。白酒原料是糧食。經過固態(tài)法發(fā)酵,采用多種微生物發(fā)酵,生成大量香味物質,通過蒸餾提取出來,然后經過貯存,勾兌調味生產出的產品??诟猩希喊拙聘鼮橄沭?,洋酒味道則較沖,杜松子制金酒異味感強,威士忌有苦感,XO則味道濃郁,味苦,味雜。洋酒后勁很大。6、中國白酒是窖池發(fā)酵、地缸發(fā)酵:窖池分為石頭窖池、泥窖、瓷磚窖。洋酒多是白鋼罐發(fā)酵、缸發(fā)酵、木質桶發(fā)酵等等、原料也有很大區(qū)別,白酒是以高粱為主要原料還有一些玉米、小麥、大米、糯米、還有一些蕎麥、青稞等等。洋酒原料有甘蔗、甜菜絲、廢糖蜜、葡萄、水果等等。使用的微生物也不一樣,白酒多少廣譜培養(yǎng)的微生物,通過溫度、水分控制微生物種類數(shù)量發(fā)展趨勢,洋酒多是純菌種培養(yǎng)發(fā)酵的。只有了解酒神精神,才能了解中西方文化。
5,中國酒與外國酒都有啥區(qū)別
一.糖化路徑不同。中國白酒雖同為蒸餾酒,但與威士忌、白蘭地等蒸餾酒的糖化環(huán)節(jié)有路徑差別,后者是通過泡發(fā)大麥芽并利用其自身攜帶的淀粉酶完成糖化,而中國白酒則選擇使用酒曲霉菌的淀粉酶進行糖化,這一過程制造的很多副產物便是白酒中濃郁酒曲味的來源。具體來說,中國的白酒,采用的是酒曲發(fā)酵。酒粬,一般寫作酒曲。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溫,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長出菌絲,此即酒曲。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曲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對霉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相媲美。而單一麥芽威士忌則采用大麥發(fā)芽糖化后再加上酒廠秘而不宣的1-10幾種,甚至多達50種的酵母,在密閉的發(fā)酵罐里發(fā)酵。二.釀造工藝不同。從釀造工藝的角度來看,受長期農耕文明的影響,中國白酒采取純糧固態(tài)生產,參與釀酒過程的微生物眾多,釀酒原料和工藝多樣化,并需以甑桶蒸餾和陶壇貯存,是世界上工藝最復雜的蒸餾酒。它的酒體風味形成最為復雜,也是生產周期最長,成本最高的蒸餾酒。與白酒相比,國外烈性酒有的是以葡萄酒蒸餾而成,有的是以谷物發(fā)酵蒸餾而成,有的是以甘蔗糖蜜生產而成,有的是以高純度酒精稀釋而成,部分國外烈性酒要經過后期的橡木桶儲存,或添加其他風味物質而成。三.風味決定因素不同。白酒的香型與風味更多的是取決于發(fā)酵的酒曲。中國釀酒界里有一句話叫著:“曲定酒香”。公元1324年釀酒大師郭懷玉在瀘州發(fā)明大曲之后,極大提高了中國白酒的風味。隨后大曲的制作工藝在全國得到迅速推廣,被各地的釀酒作坊廣泛采用。各地又在其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改進,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香型口感。這些不同發(fā)酵工藝造成的白酒主要可以分為5種香型。即:醬香型(發(fā)酵溫度60℃以上)、濃香型(發(fā)酵溫度55℃左右)、清香型(發(fā)酵溫度50℃出頭)、米香型和兼香型。而洋酒,以西方威士忌為例,它的風味70%是取決于橡木桶。陳釀威士忌的橡木桶主要有美國的二手波本桶和西班牙的二手雪梨桶。波本橡木桶會讓威士忌帶有蜂蜜,焦糖,以及香草冰激凌,海綿蛋糕的香氣,多半經過重度烘烤橡木桶內緣的波本桶也會帶些淡淡的熏烤味,如果威士忌中有水蜜桃,西洋梨,蘋果,鳳梨的水果香氣和口感,經波本桶所熟成出來的水果香氣,多以新鮮水果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雪莉橡木桶因為之前拿來陳放葡萄酒,所以葡萄干的味道會非常清楚,甚至帶些太妃糖,黑巧克力,可可,咖啡,以及各式的香料風味,像是胡椒,姜,肉桂,如果你感受到水果的氣味,雪莉桶熟成多半以熟透了的水果,或是干果,或是果醬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四.陳釀儲存時間不同。時間是白酒的生命線,俗話說百年陳酒十里香,自古中國的酒都是越陳越香,是因為新酒中的醛和酸不僅沒有香味,還辣喉,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新酒中的醛和羧酸逐漸會轉化為乙酸乙酯,這就是酒中散發(fā)香味的最大功臣。現(xiàn)代白酒保留了古代釀酒陳化的方式,因此也如女兒紅一般,越久越香,顏色也逐漸變黃。洋酒中除了威士忌與白蘭地是需要陳釀的外,其他的金酒、伏特加、龍舌蘭與朗姆酒等則是沒有陳釀這個過程的,從投料到生產最多幾個月就完成了,而白酒光儲存這個過程就需要3年以上。五.中西文化差異1.西方人喝洋酒,會根據酒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杯子。比如眾多蘇格蘭威士忌發(fā)燒友最愛的格蘭凱恩聞香杯是作為專業(yè)聞香和品鑒單一麥芽威士忌用的;郁金香杯特別適合酒體強的威士忌使用;而古典杯,又叫老式酒杯、巖石杯、不倒翁杯則用于加冰威士忌等。中國人就沒有此類習慣。中國人歷來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個碗足矣。當然,現(xiàn)在文明進步了,白酒也用上了杯子,起碼跟葡萄酒杯還是有區(qū)別的。2.西方人的酒文化重在于“品”,體現(xiàn)悠閑的紳士風度。中國人的酒文化重在于“一飲而盡”“感情深,一口悶”。一飲而盡后的一聲嘆氣,也大有文章:不是因為烈酒辛辣刺喉,而是為了將酒中的香氣吐出來。3.西方人可以以金酒,伏特加,朗姆酒等作為基酒,加上單一麥芽威士忌和各種水果汁,調成千奇百怪,絢麗多彩,風味無限的雞尾酒,不但享受味蕾,而且還滿足眼珠子的需求。中國人是極少把不同的白酒摻和在一起喝的。一來沒有這個習慣,二來更為重要的是,很容易醉。其實,無論從口感豐富程度、釀造工藝上,還是從文化底蘊上來說,中國白酒都遠勝于國外烈酒。當代很多年輕人都不喝中國白酒,總覺得白酒老氣橫秋,普普通通,卻從未思考過這背后每一道工序,每一項技藝,都凝結了無數(shù)釀酒大師的畢生心血。原料、溫度、地理、配比等等,稍微一個微小的改動,也許就是天差地別。就如同整個漢字文化的演變史,也許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只是寥寥數(shù)筆,但為此它走過了漫長的千年。擴展資料:白酒(外文名:Liquor and Spirits),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fā)酵劑,經蒸煮、糖化、發(fā)酵、蒸餾而制成的蒸餾酒。又稱燒酒、老白干、燒刀子等。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后,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fā)酵劑,利用淀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fā)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制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guī)模最大、質量最優(yōu)的蒸餾酒產區(qū),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的茅五瀘,其白酒產業(yè)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yè)的半壁河山。白酒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是世界六大蒸餾酒(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中國白酒Liquor and Spirits)之一,由淀粉或糖質原料制成酒醅或發(fā)酵后經蒸餾而得。白酒又名燒酒、白干,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飲料酒。據《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chuàng)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庇纱丝梢缘贸?,我國白酒的生產已有很長的歷史。優(yōu)質白酒必須有適當?shù)馁A存期。瀘型酒至少貯存3~6個月,多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貯存期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貯存三年以上。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為低度酒。洋酒是指進口酒類的總稱。它包括烈酒、啤酒、葡萄酒、利口酒(Liqueur)等,不同酒精含量的酒水品種。 酒的制作過程都少不了發(fā)酵這一工藝,它是通過酵母菌的作用,將糖類分解成乙醇(酒精)的可飲用的液體。乙醇含量在0.5%--75.5%之間,同時含有一定的營養(yǎng)成分和香味成分。 世界各地酒的種類有數(shù)萬種之多,釀酒所用原材料和酒的酒精含量也有很大差異,人們?yōu)榱吮阌诹私夂陀洃?,于是就用不同的方法將它們予以分類。若以生產原料對酒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谷物酒、香料草藥酒、水果酒、奶蛋酒、植物漿液酒、蜂蜜酒和混合酒七個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