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可以說,釀造酒是純天然的酒。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這些酒是純天然,但存在一些問題。其實古代盛酒的器皿多為酒壺、酒甕、酒壇等,所以現(xiàn)在咱們找到最早的陶瓷酒瓶是一個唐朝的陶瓷瓶,我們稱之為“始祖梅瓶”。
古代的酒瓶是什么形狀的?
其實古代盛酒的器皿多為酒壺、酒甕、酒壇等,所以現(xiàn)在咱們找到最早的陶瓷酒瓶是一個唐朝的陶瓷瓶,我們稱之為“始祖梅瓶”。樣子如下圖:梅瓶是傳統(tǒng)名瓷,就如同“始祖梅瓶”一樣,并不是說上面畫了梅花的圖案,而是因為這種瓶子口特別小,只能插梅枝,所以才叫“梅瓶”。梅瓶的瓶式特點是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因為瓶體修長,宋代時又稱為"經(jīng)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薩沙第9145條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時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體喝這幾種酒。第一,谷物釀造酒。釀造酒是借著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質(zhì)原料的物質(zhì)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國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釀造酒。釀造酒制造很繁瑣,通常要將薯類和谷類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經(jīng)過加壓蒸煮,淀粉糊化成為溶解狀態(tài),然后加入酵母進行緩慢的發(fā)酵,形成酒精。
隨后再進行過濾,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體,就是釀造酒了。可以說,釀造酒是純天然的酒。谷物釀造酒就是用各種谷物制成,常見的是黃酒。不過,黃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歡喝的米酒,其實就是黃酒的一種。第二,水果釀造酒。常見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釀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發(fā)酵。
葡萄酒的度數(shù)較高,但比較酸,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況且,古代中國種植葡萄的數(shù)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楊梅酒、獼猴桃酒還是很有市場的。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這些酒是純天然,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古人沒有化學概念,導致釀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質(zhì),比如甲醇。如果長期不做處理飲用這些酒,會有害身體。
同時,民間小店釀造酒技術(shù)不高明,往往酒中會有很多雜質(zhì),顏色也難看。所以,我們看小說《水滸傳》,喝酒的時候都要首先溫酒。溫酒就是將酒加熱,這樣可以將甲醇的有害物質(zhì)揮發(fā),而不是想熱著喝。隨后,在端給食客之前還要篩酒,就是對酒液進行過濾,減少雜質(zhì),端上來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釀造酒最大問題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黃酒也就十幾度。
普通民間小店釀造的黃酒,也就幾度而已,類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夠喝十八碗還能走上景陽岡再醉倒,這十八碗大約相當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這么個大漢,喝這些酒還是沒問題的。元代開始就有蒸餾酒了。蒙古人等少數(shù)民族習慣于喝烈酒,才出現(xiàn)了蒸餾酒。蒸餾酒是把經(jīng)過發(fā)酵的釀酒原料,經(jīng)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