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山東諸城有哪些大企業(yè)
有得利斯、希努爾、外貿(mào)、北汽福田、蘭鳳、桑莎等大型企業(yè)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陳列(含群工)、研究恐龍和其它古生物為一體的公益性事業(yè)單位,是我國縣級市最大的恐龍專題館。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座落在景色秀麗的恐龍公園內(nèi),北倚碧水蕩漾的濰河,西鄰江北縣級市最高的電視塔,它是由四州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研究院設計的。其建筑面積 5400 平方米,風格獨特:仰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給人以騰飛的動感;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古與今相隔,構(gòu)成一幅風格別致的圖畫。館內(nèi)設序幕廳、標本廳、模擬廳、裝架廳、報告廳和環(huán)幕電影廳?,F(xiàn)在序幕廳、標本廳和環(huán)幕電影廳已開放。標本廳陳列著一具世界上最高的鴨嘴恐龍——巨大諸城龍(高 9.1 米,長 16.6 米 )和其它的一些恐龍化石標本以及恐龍蛋;環(huán)幕電影廳放映著諸城市政府投資拍攝的反映諸城市貌的影片《龍城風光》。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是青少年增長自然科學知識的校外課堂,是人們休閑、陶冶情操、培養(yǎng)全民環(huán)保、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文化場所。 聯(lián)系電話: 0536 — 6215133 地址:山東諸城市密州路橋西 馬耳山,占地約40平方公里,主峰海撥706米,為魯東南最高的一座山。主峰二巨石并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山勢為東西走向,由片麻巖、花崗巖構(gòu)成。五老峰、松朵峰、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山間嵐氣靄靄,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蓋,荊榛遍生。山石磷峋,山勢陡峭,但有曲徑通幽。這兒有仙人洞、龍王泉、隱龍寺、石龍寺、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跡。據(jù)唐代文學蕭穎士《馬耳山記》記載,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隱龍寺、石龍寺為北魏正光時所建,至清末仍完好,今已廢圯,公存遺址。山脊處有橫亙綿延的齊長城。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瑯琊巨海,千里余里,蓋田氏所造也?!薄吨駮o年》記載:“齊長城”為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筑建,至今已有2349年的歷史。今有些地段,殘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寬10米左右,基礎(chǔ)多以塊石壘砌。其上以沙土夯筑。每遇溝壑以巨石填筑。曲折蜿蜒,高低綿亙,十分壯觀?!褒R長城”經(jīng)歷的諸城段,西自郝戈莊的馬耳山,東延至皇華鎮(zhèn)的龍灣頭,再延至石門鄉(xiāng)的馬山后,桃園鄉(xiāng)的臺家溝南嶺,然后入膠南市境,全長30多公里。打開乾隆《諸城縣志·總圖》可見,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為“黃草關(guān)”。這是“齊長城”一道險峻的關(guān)隘。馬耳山自古有名。唐開元年間,官秘書正字、史館待制的“蕭夫子”——蕭穎士,“慕名托疾”不遠萬里,來諸城馬耳山游覽,寫下了《游馬耳山》著名長詩。詩云: 茲山表東服,遠近瞻其名。合冥盡溟漲,渾渾連太清。我來疑初伏,幽路無炎精。流水出溪盡,覆蘿搖風輕。高深度氣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煙雨澗,登崖云口明。乾坤正含養(yǎng),種植總滋榮。
不知道你所說的“大”是何種概念,耳熟能詳?shù)挠校焊L锲嚰瘓F諸城市新郎服飾有限責任公司諸城市得利斯集團公司諸城市裕泰針織有限公司福田雷沃重工諸城車量廠諸城市密州春酒業(yè)諸城外貿(mào)有限責任公司山東瀘河集團有限公司諸城市新郎服飾有限公司諸城市龍光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桑莎集團山東三工橡膠有限公司諸城市中紡金維紡織有限公司諸城市德利源紡織有限公司諸城市良豐化學有限公司諸城市康佛特機械電器有限公司開元電機公司四達工貿(mào)公司藍鳳集團義和車橋公司山東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諸城市金日東造紙機械有限公司諸城市紫陽陶瓷有限公司諸城市供電公司山東通力車輪有限公司諸城市圣陽機械有限公司山東正泰希爾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諸城市中泰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諸城市貝爾自動化設備廠諸城泰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能泰山鐵塔有限公司山東魯能泰山鐵塔有限公司諸城市新星紙業(yè)有限公司 山東北極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諸城市金鼎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山東開元電機有限公司山東萬興集團有限公司濰坊環(huán)宇油漆工業(yè)有限公司山東迪龍電纜有限公司諸城市超然食品機械有限公司諸城市泰和食品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諸城市萬年食品有限公司山東鳳祥食品有限公司山東仁木食品有限公司諸城市正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山東盡美食品有限公司諸城市楊春水泥有限公司
新郎西服外貿(mào)食品福田汽車的發(fā)源地得利斯食品蘭風內(nèi)衣瀘河輪胎桑莎(為世界名牌制衣,如ADIDASI,NIKE,李寧……)美爾盾服飾歐美爾家居盡美食品義合車橋萬年食品
2,初中文言文虛詞整理
"以,之,而,與,為,且,其,因,于"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為 “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盀椤彼M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曹劌論戰(zhàn)》)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保ā而欓T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zhàn)》)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所 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也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保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保ā稌╇u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ā肚f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焉 ①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②代詞。相當于“之”。如: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③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問代詞。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⑦形容詞、副詞詞尾?!臉幼印H纾河谖倚挠衅萜菅?。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斗卮酒 ② 結(jié)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 和、同、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贊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來寫作“歟”
1.之:一、用作代詞1.“之”常作第三人稱代詞,指代人、事、物,相當于“他(們)”、“她(們)”、“它(們)”,在句中作賓語。例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2.有時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我(們)”、“你(們)”。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您要憐憫(我)而讓我活下去嗎?3.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或遠指,相當于“這”、“這樣的”、“那”、“那樣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例如 (2)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桃花源記》) 2.“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與此相當?shù)脑~,可以不譯。例如:(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童趣》)3.“之”用在被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是賓語提前的標志?,F(xiàn)代漢語中沒有與此相當?shù)脑~,可以不譯。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銘》)(2) 宋何罪之有?(《公輸》)4.“之”用在表示時間久暫的單音詞或不及物動詞之后,起調(diào)整音節(jié)或舒緩語氣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和它相當?shù)脑~,可不譯。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2)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三、用作動詞“之”用作動詞,充當謂語,相當于“去”、“往”、“到”。例如: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陳勝)又暗地讓吳廣到駐地附近雜草叢生的神廟里。(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guān)系:l.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記》)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2.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兜玫蓝嘀У拦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隆中對》)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遞進關(guān)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5.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3.其(一)代詞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二)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4.以(一)介詞1.表(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二)連詞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2.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三)“以”作動詞,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四)同“已”,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5.于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孟子》)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6.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觀潮》)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