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宣城怎么樣宣城人怎么樣文房四寶好像出自那吧
宣城還好吧,正在建設(shè)中。宣城人也好,人潔地靈的地方。在安徽算是好地方了。
宣城是文房四寶之鄉(xiāng) 宣城人都還不錯吧 宣城也還好啊
2,文房四寶的相關(guān)知識比如出產(chǎn)地
文房四寶是產(chǎn)自安徽省宣城宣紙,歙縣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以及與端硯齊名的歙縣(原歙州府)的歙硯.
3,安徽的文房四寶
宣筆,宣紙,徽墨,歙硯。文房四寶都產(chǎn)自于皖南,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堪世界獨有。說起來這也是安徽人的驕傲。宣筆選料嚴格,制作精巧,毛純耐用,剛?cè)岬弥?,尖、園、齊、健四德兼具;至于宣紙,人們稱之“薄似蟬翼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徽墨則是“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jīng)久不褪,香味濃郁”;歙硯,石質(zhì)堅韌,濕潤瑩潔,紋理縝密,撫之如柔膚,扣之似金石。
4,文房四寶
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安徽徽州府,現(xiàn)屬于江西)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現(xiàn)安徽歙縣)、宣紙(現(xiàn)安徽省涇縣,涇縣古屬寧國府,產(chǎn)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端硯(現(xiàn)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和歙硯(現(xiàn)安徽歙縣)。
5,統(tǒng)稱為文房四寶其中湖州的 徽州的 宣城的 端州的
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湖筆,徽墨,端硯,宣紙。就是這么對應(yīng)的。(不是瑞州)
在我國古代,文房四寶是衡量一個人地位身份的標志.(筆),(墨),(紙),(硯)是讀書人必不可少的文具,統(tǒng)稱為文房四寶.其中湖州的(筆 ),徽州的( 墨 ),宣城的( 紙 ),端州的( 硯 )名揚天下.
在我國古代,文房四寶是衡量一個人地位身份的標志.筆墨紙硯是讀書人必不可少的文具,統(tǒng)稱為文房四寶文房四寶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湖州的(筆 ),徽州的( 墨 ),宣城的( 紙 ),端州的( 硯 )
6,文房四寶是指什么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中國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發(fā)明,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zhì)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jù)傳毛筆為蒙恬所創(chuàng),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xiāng)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nóng)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chuàng)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chǎn)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chǎn)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硯,俗稱硯臺,是中國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xiàn)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后還用之殉葬。
7,文房四寶是
文房四寶俗指筆、墨、紙、硯。
舊時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tǒng)稱。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這些文具,制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歷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藝人。如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chǎn)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紙,歙縣(原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至今還很著名。
實物文房四寶
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gòu)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zhèn)、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為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shù)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fā)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chuàng)造智慧與藝術(shù)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制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tǒng)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于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zhàn)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古居延地區(qū)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fā)、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zhì)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墨】
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chuàng)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shù)意境才能得以實現(xiàn)。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nèi)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xiàn)于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fā)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jīng)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于開始出現(xiàn)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zhì)堅實。據(jù)東漢應(yīng)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庇澉缭诮耜兾魇∏ш柨h,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制成煙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jīng)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shù)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guī)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nèi)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钭R大多刻于側(cè)面,以便于重復(fù)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紙】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曾經(jīng)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tǒng)的手工紙依然體現(xiàn)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fā)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fā)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是采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jù)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jié)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jié),事畢解去。后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chǎn)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于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fā)現(xiàn)了刻于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fā)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fā)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fā)現(xiàn),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jù)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于文書的書寫。
【硯】
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因為墨須加水發(fā)磨始能調(diào)用,而發(fā)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梢宰鞒幍氖^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chǎn)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chǎn)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臺的講究是:質(zhì)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fā)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chǎn)于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zhì)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臺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shù),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舍不得濡水發(fā)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zhì)貴者,有以制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fā)墨必須硯凈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為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yīng)懂得用硯,還應(yīng)會養(yǎng)硯。
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fā),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為我們獨特的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它不但為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zāi)珴獾蚶眄樄P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筆、墨、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