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陽節(jié)的意義是什么在這一天人們一般要做什么
1、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2、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3、插茱萸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和大多數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重陽節(jié)也有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粓鑫烈邐Z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xù)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髞砣藗兙桶阎仃柟?jié)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jié)被立為才老人節(jié)。
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在這一天人們一般會做以下幾種活動:1、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2、賞菊: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3、插茱萸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4、吃重陽糕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民俗活動重陽節(jié)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登高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lián)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jié)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飲菊花酒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jié)。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2]各地習俗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jié)”。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jié)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jié)上城樓登高。山東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jié)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jié),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陜西西鄉(xiāng)縣重陽節(jié),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重陽節(jié),江蘇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jié)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九品羹。上海豫園于重陽節(jié)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浙江紹興重陽節(jié)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初九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jié)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興縣九月初九割晚稻。安徽銅陵縣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湖北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jié)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福建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jié)。海澄縣重陽節(jié)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廣東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九月初九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jié)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jié)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廣西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初九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舊時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山西晉南地區(qū)自古就有九月初九登高的傳統(tǒng)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jié)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河南開封自198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開封菊花花會。清豐縣兒童于重陽節(jié)放紙鳶為戲。重陽之鄉(xiāng)2005年12月4日,該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xiāng)"。2006年3月,上蔡重陽習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國際風俗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2,泰寧風俗習慣具體有哪些
泰寧老城,除了看的,玩的,更少不了吃的。豐富的傳統(tǒng)土特產和富有掌故軼聞的風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碧玉卷”、“狀元糍”、“尚書酒”、“暖菇包”等獨特的小吃準保你走遍中國都吃不到第二家。碧玉卷(又名韭菜糍)每年立夏日,城鄉(xiāng)居民制作這一風味小吃。由于薄餅色澤碧綠,酷似碧玉,故譽為“碧玉卷”。碧玉卷的餡料有葷素兩種:葷的餡料以豬肉、香菇、筍絲、酸菜、長豇豆、蔥、辣椒粉、味精、香油炒熟;素的餡料則用香菇、豆腐干、腌菜、長豇豆、薤子等做成。這種風味小吃,趁熱食之,清香松軟柔滑。水酒金湖釀酒,俗稱“酒兌酒”,為泰寧民間固有的特產之一。該酒原以家釀成品“水酒”,兌入新釀成的純釀酒而成。該酒系甜型黃酒,酒度8°,采用優(yōu)質糯米為原料,以白藥曲為發(fā)酵劑釀制而成,是糖、酒、酸協(xié)調的低濃度酒精飲料,酒呈黃褐色,酒味香甜醇正,酒性平和可口。狀元糍原料為質地純正、色澤透明的糯米。先將糯米放水里浸泡三、四小時,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里,用木制杵頭一上一下輪番舂打成糊團,然后趁熱雙掌托起用力一擲,整臼的糍粑便完整地置于事先準備好的簸箕里。周圍等待捏糍粑的人雙手蘸些油料,將糍粑分成三、四個小糍團搓成磨菇狀,從拇指與食指縫間擠出許多乒乓球大小的糍團,甩到放有黃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調料的盆子里,不斷滾動,當潔白的糍團沾滿粉料后,一粒粒糍粑顏色變成淡黃,軟韌適度,香甜可口。若不馬上食用,則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齊地擺放開來,慢慢風干。風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種多樣,煎、炸、煮、烤都行。狀元糍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種饋贈親友的好禮品。暖菇包子(又稱包糍)泰寧民間每年在“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俗流傳至今。泰寧特產泰寧湖上巖茶“甘露桂”、“狀元紅”兩種巖茶均來自泰寧梅口茶場。該場生態(tài)條件得天獨厚,其種植、加工均按有機技術的管理辦法執(zhí)行。該茶有著令人神往的武夷山“巖韻”,是茶中精品。泰寧美食特產:紅菇、蓮子、魚干、藤茶泰寧特色紀念品:木制品、竹制品、碳制品旅游路線D1:明珠大酒店接團、步行青銅雕塑群、游玩素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美譽的泰寧——古城,一座隱于喧囂紅塵的化外之都,。(泰寧大飯店用中餐)餐后游天下第一丹霞湖山——金湖,億萬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萬千的水上丹霞奇觀。浩瀚幽深的湖水與千姿百態(tài)的丹霞地貌完美結合,如百里風光長卷,山水交融,如詩如畫。晚上住泰寧大飯店D2:早晨后、赴華東東區(qū)最美的漂流——上清溪,上清溪漂流九十九曲、八十八灘,上清溪蜿蜒于荒無人煙的赤石翠峰之間,天為山欺,水求石放。乘一葉竹筏翩然而下,一路水聲盈耳,滿溪美景在望,在千回百轉間,暢快體驗野、幽、奇、趣的原生態(tài)漂游樂趣。
泰寧古城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武夷山支脈杉嶺山脈的南麓,山南向陽,故舊稱“杉陽”。民俗文化融洽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風情?! √幦嗣褡鹱诰醋?,僅城關地區(qū)就建有十幾二十座宗祠,如民主街的陳氏宗祠、肖氏宗祠,嶺土街的梁氏宗祠、涂氏宗祠、江氏宗祠、歐陽宗祠,水南街的鄒氏宗祠等等。祠廟建筑恢宏。祠堂春秋兩祭,莊嚴肅穆,祭罷,集體會餐并每人分發(fā)豬肉,梗米糍果各一份,名曰“福果”,表示分享祖宗余蔭的意見。具有客家人宗族意識濃郁的特征。 舊泰寧保留了中原婦女的纏足陋習?!澳兄魍猓瑡D主內”,婦女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以及從事土布紡織等家庭勞動,一般不得拋頭露面,這一點與汀州八縣勞動婦女放大足的習俗迥異。但現在的婦女不再裹足了?! ≡诜椃矫?,民國時期,泰寧男人理光頭,穿對襟上衣,筒腰褲管,女人穿大襟衣服、筒腰褲。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長辮子,婚后挽成發(fā)髻,這些又與客家人大同小異?! √幍淖诮绦叛龇浅7辨i龐雜,除佛教、道教,以及清末民初傳播進來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之外還有不少地方民間信仰,舊泰寧城關建有關帝廟,崇拜關羽;將軍崇拜張巡、許遠、雷萬春;城隍廟,崇拜城隍;五谷廟,崇祀炎帝神農氏;玉虛宮崇祀南安古佛;二王廟,崇祀陳、汪二圣;定公廟,崇祀明初泰寧縣令定定;各鄉(xiāng)村水口普遍建有陽公廟和土地廟,崇祀里社神陽公和土地公等等,這些都與寧化、清流、明溪等客家縣相似。與此同時,還建有媽祖廟,本地人稱媽祖廟為姑婆,并每年隆重舉辦迎神廟會,明顯受到海播文化的影響?! ≌捎谛叛龅倪^于龐雜繁瑣,泰寧的眾多的信徒們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的名稱、職同,他們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讓他們睦鄰友好,和平相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戶都把佛教的“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和道教的“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供在大廳神龕的正中,兩邊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讓他們一起享受香火。每遇上有諸如除病、消災、驅邪、祈福、求子等請示時,則買上香燭供品到廟里燒香許愿,請示菩薩庇佑,并許愿說如果讓他達到愿望,則如何如何,把一個個菩薩都當成貪贓受賄的腐敗分子,對他們進行賄賂,表現得很不恭敬?! ≡诠?jié)慶習俗方面,泰寧節(jié)慶甚多,但最受重視的卻是七月半的鬼節(jié),其它節(jié)慶則等而次之,如重陽則有“有錢過重陽、沒錢燒火烤”(土語“陽”“烤”諧音)的俗語。鬼節(jié)就是中元節(jié),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宗,表達了泰寧人民深厚的祖宗情結,中元節(jié)不但要祭祀祖先,晚上還要到岔路口去“燒路錢”給孤魂野鬼,有點近似閩南的“普渡”習俗。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的祭祀式民間舞蹈---儺舞,舞姿原始古樸,奔放粗獷;每年元霄節(jié)前后舞鬧的稻草燈、橋燈、場面熱鬧有趣,令人賞心悅目?! √幱凶饚熤亟痰膫鹘y(tǒng),這可能與泰寧歷史上曾出現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空前盛況有關。表現在有一座規(guī)?;趾甑奈膹R,祭祀孔圣人。此外,家家還在正廳的神龕上交上“天地君親師位”的神主牌,把“師”提高到與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單列出一項“學田”,用于獎勵宗族子孫讀書上進。另外街頭巷尾還普遍建有“字紙爐”,用于焚燒字紙,防止污穢,表現了鄉(xiāng)人對文化的高度尊重?! √幦顺缟酗L水,舊縣志“雖文廟之重,不憚五遷”的記敘講的就是因惑于風水而不惜勞民傷財,五次拆遷文廟的故事。流弊所至,至今農村建房造墳都是先請風水先生選地址、擇朝向、撿日子,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在婚喪習俗方面,泰寧的傳統(tǒng)婚嫁講究“六禮正娶”,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道完婚的程序。傳統(tǒng)婚姻不興自由戀愛,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兒女物色對象,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相識,直到訂婚以后,未婚夫妻才開始走動,也有一些地方訂婚以后也不來往,直到完婚的那天晚上揭開新娘的紅蓋頭才看清女方的長相。在迎親的時間上,泰寧城關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選擇在上午10點左右出發(fā),午前將新娘迎娶回來,與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起赴午宴。但也有晚上迎娶回來,新娘在天亮前到達男家,有人認為夜間迎親是客家人的習俗,白天迎親是福建人的習俗,就這一點來看也表現了族種邊緣區(qū)的特色?! 膯试崃曀讈砜矗幰餐瑫r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習俗。一次葬叫正葬,在山坡上平行掏出個地道,將棺材推進去,封死地道口,再豎塊墓碑即可。正葬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死者入土為安的觀念。二次葬叫旁葬,是一種臨時性的葬法。采用這種葬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喪家一時沒有找到好的風水地,隨便找個地方先葬下去,待過了七八年,死者皮肉全部腐爛以后再將骨骸撿起來,裝進一個瓦甕或小棺材中,正式下葬,反正旁葬的風水是不作數的。另一種情況是正葬以后,葬家運氣很壞,干什么事都不順利,懷疑是風水出了問題,于是遷墳再葬。二次葬被人們認為是客家特有喪葬習俗,但謝重光教授卻認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舊俗,是客家先民與閩粵贛土著相互融合的一種習俗?! £P于泰寧的方言,1993年版《泰寧縣志》說:“泰寧縣古代屬邵武軍、邵武府。方言原來也是閩北方言,至今還有一些語音特點和詞匯同閩北方言相近。然而在數百年間,由于這里和贛東的撫州、南城、黎川等地往來密切,不少江西人來此經營手工業(yè)、商業(yè)、并陸續(xù)在此定居,這里的方言就滲透了許多贛方言的特點,形成了一個以閩方言為老底,贛語化的方言區(qū)?! 〉怯捎谔幘硟榷嗌?,來往不便,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人們很少出門交往,于是在語音和常用詞匯方面又形成了很多個各自獨立的小方言區(qū),表現了很不統(tǒng)一的特點?! 》泊朔N種,都充分顯示出金湖的民俗文化既具備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屬性,但同時融合吸收了閩北文化和贛東文化的許多精華,顯現出一種豐富多彩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3,泰寧風俗習慣是什么
泰寧老城,除了看的,玩的,更少不了吃的。豐富的傳統(tǒng)土特產和富有掌故軼聞的風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碧玉卷”、“狀元糍”、“尚書酒”、“暖菇包”等獨特的小吃準保你走遍中國都吃不到第二家。碧玉卷(又名韭菜糍)每年立夏日,城鄉(xiāng)居民制作這一風味小吃。由于薄餅色澤碧綠,酷似碧玉,故譽為“碧玉卷”。碧玉卷的餡料有葷素兩種:葷的餡料以豬肉、香菇、筍絲、酸菜、長豇豆、蔥、辣椒粉、味精、香油炒熟;素的餡料則用香菇、豆腐干、腌菜、長豇豆、薤子等做成。這種風味小吃,趁熱食之,清香松軟柔滑。水酒金湖釀酒,俗稱“酒兌酒”,為泰寧民間固有的特產之一。該酒原以家釀成品“水酒”,兌入新釀成的純釀酒而成。該酒系甜型黃酒,酒度8°,采用優(yōu)質糯米為原料,以白藥曲為發(fā)酵劑釀制而成,是糖、酒、酸協(xié)調的低濃度酒精飲料,酒呈黃褐色,酒味香甜醇正,酒性平和可口。狀元糍原料為質地純正、色澤透明的糯米。先將糯米放水里浸泡三、四小時,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里,用木制杵頭一上一下輪番舂打成糊團,然后趁熱雙掌托起用力一擲,整臼的糍粑便完整地置于事先準備好的簸箕里。周圍等待捏糍粑的人雙手蘸些油料,將糍粑分成三、四個小糍團搓成磨菇狀,從拇指與食指縫間擠出許多乒乓球大小的糍團,甩到放有黃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調料的盆子里,不斷滾動,當潔白的糍團沾滿粉料后,一粒粒糍粑顏色變成淡黃,軟韌適度,香甜可口。若不馬上食用,則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齊地擺放開來,慢慢風干。風干的小糍粑,吃法更是多種多樣,煎、炸、煮、烤都行。狀元糍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種饋贈親友的好禮品。暖菇包子(又稱包糍)泰寧民間每年在“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俗流傳至今。泰寧特產泰寧湖上巖茶“甘露桂”、“狀元紅”兩種巖茶均來自泰寧梅口茶場。該場生態(tài)條件得天獨厚,其種植、加工均按有機技術的管理辦法執(zhí)行。該茶有著令人神往的武夷山“巖韻”,是茶中精品。泰寧美食特產:紅菇、蓮子、魚干、藤茶泰寧特色紀念品:木制品、竹制品、碳制品旅游路線D1:明珠大酒店接團、步行青銅雕塑群、游玩素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美譽的泰寧——古城,一座隱于喧囂紅塵的化外之都,。(泰寧大飯店用中餐)餐后游天下第一丹霞湖山——金湖,億萬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湖景象萬千的水上丹霞奇觀。浩瀚幽深的湖水與千姿百態(tài)的丹霞地貌完美結合,如百里風光長卷,山水交融,如詩如畫。晚上住泰寧大飯店D2:早晨后、赴華東東區(qū)最美的漂流——上清溪,上清溪漂流九十九曲、八十八灘,上清溪蜿蜒于荒無人煙的赤石翠峰之間,天為山欺,水求石放。乘一葉竹筏翩然而下,一路水聲盈耳,滿溪美景在望,在千回百轉間,暢快體驗野、幽、奇、趣的原生態(tài)漂游樂趣。
泰寧古城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武夷山支脈杉嶺山脈的南麓,山南向陽,故舊稱“杉陽”。民俗文化融洽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俗風情?! √幦嗣褡鹱诰醋?,僅城關地區(qū)就建有十幾二十座宗祠,如民主街的陳氏宗祠、肖氏宗祠,嶺土街的梁氏宗祠、涂氏宗祠、江氏宗祠、歐陽宗祠,水南街的鄒氏宗祠等等。祠廟建筑恢宏。祠堂春秋兩祭,莊嚴肅穆,祭罷,集體會餐并每人分發(fā)豬肉,梗米糍果各一份,名曰“福果”,表示分享祖宗余蔭的意見。具有客家人宗族意識濃郁的特征。 舊泰寧保留了中原婦女的纏足陋習?!澳兄魍?,婦主內”,婦女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以及從事土布紡織等家庭勞動,一般不得拋頭露面,這一點與汀州八縣勞動婦女放大足的習俗迥異。但現在的婦女不再裹足了?! ≡诜椃矫妫駠鴷r期,泰寧男人理光頭,穿對襟上衣,筒腰褲管,女人穿大襟衣服、筒腰褲。未出嫁的姑娘扎一根長辮子,婚后挽成發(fā)髻,這些又與客家人大同小異?! √幍淖诮绦叛龇浅7辨i龐雜,除佛教、道教,以及清末民初傳播進來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四大宗教之外還有不少地方民間信仰,舊泰寧城關建有關帝廟,崇拜關羽;將軍崇拜張巡、許遠、雷萬春;城隍廟,崇拜城隍;五谷廟,崇祀炎帝神農氏;玉虛宮崇祀南安古佛;二王廟,崇祀陳、汪二圣;定公廟,崇祀明初泰寧縣令定定;各鄉(xiāng)村水口普遍建有陽公廟和土地廟,崇祀里社神陽公和土地公等等,這些都與寧化、清流、明溪等客家縣相似。與此同時,還建有媽祖廟,本地人稱媽祖廟為姑婆,并每年隆重舉辦迎神廟會,明顯受到海播文化的影響?! ≌捎谛叛龅倪^于龐雜繁瑣,泰寧的眾多的信徒們也就根本弄不清那些神的名稱、職同,他們往往把佛教和道教的神像供在一起,讓他們睦鄰友好,和平相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家每戶都把佛教的“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和道教的“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供在大廳神龕的正中,兩邊再配上世俗的土地神和自家的祖先,讓他們一起享受香火。每遇上有諸如除病、消災、驅邪、祈福、求子等請示時,則買上香燭供品到廟里燒香許愿,請示菩薩庇佑,并許愿說如果讓他達到愿望,則如何如何,把一個個菩薩都當成貪贓受賄的腐敗分子,對他們進行賄賂,表現得很不恭敬。 在節(jié)慶習俗方面,泰寧節(jié)慶甚多,但最受重視的卻是七月半的鬼節(jié),其它節(jié)慶則等而次之,如重陽則有“有錢過重陽、沒錢燒火烤”(土語“陽”“烤”諧音)的俗語。鬼節(jié)就是中元節(jié),主要內容是祭祀祖宗,表達了泰寧人民深厚的祖宗情結,中元節(jié)不但要祭祀祖先,晚上還要到岔路口去“燒路錢”給孤魂野鬼,有點近似閩南的“普渡”習俗。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的祭祀式民間舞蹈---儺舞,舞姿原始古樸,奔放粗獷;每年元霄節(jié)前后舞鬧的稻草燈、橋燈、場面熱鬧有趣,令人賞心悅目?! √幱凶饚熤亟痰膫鹘y(tǒng),這可能與泰寧歷史上曾出現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空前盛況有關。表現在有一座規(guī)?;趾甑奈膹R,祭祀孔圣人。此外,家家還在正廳的神龕上交上“天地君親師位”的神主牌,把“師”提高到與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各宗族的族田中也單列出一項“學田”,用于獎勵宗族子孫讀書上進。另外街頭巷尾還普遍建有“字紙爐”,用于焚燒字紙,防止污穢,表現了鄉(xiāng)人對文化的高度尊重?! √幦顺缟酗L水,舊縣志“雖文廟之重,不憚五遷”的記敘講的就是因惑于風水而不惜勞民傷財,五次拆遷文廟的故事。流弊所至,至今農村建房造墳都是先請風水先生選地址、擇朝向、撿日子,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在婚喪習俗方面,泰寧的傳統(tǒng)婚嫁講究“六禮正娶”,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道完婚的程序。傳統(tǒng)婚姻不興自由戀愛,而是由父母委托媒人替兒女物色對象,婚前很多男女青年都互不相識,直到訂婚以后,未婚夫妻才開始走動,也有一些地方訂婚以后也不來往,直到完婚的那天晚上揭開新娘的紅蓋頭才看清女方的長相。在迎親的時間上,泰寧城關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大都選擇在上午10點左右出發(fā),午前將新娘迎娶回來,與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起赴午宴。但也有晚上迎娶回來,新娘在天亮前到達男家,有人認為夜間迎親是客家人的習俗,白天迎親是福建人的習俗,就這一點來看也表現了族種邊緣區(qū)的特色。 從喪葬習俗來看,泰寧也同時存在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習俗。一次葬叫正葬,在山坡上平行掏出個地道,將棺材推進去,封死地道口,再豎塊墓碑即可。正葬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死者入土為安的觀念。二次葬叫旁葬,是一種臨時性的葬法。采用這種葬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喪家一時沒有找到好的風水地,隨便找個地方先葬下去,待過了七八年,死者皮肉全部腐爛以后再將骨骸撿起來,裝進一個瓦甕或小棺材中,正式下葬,反正旁葬的風水是不作數的。另一種情況是正葬以后,葬家運氣很壞,干什么事都不順利,懷疑是風水出了問題,于是遷墳再葬。二次葬被人們認為是客家特有喪葬習俗,但謝重光教授卻認為它是古百越民族的舊俗,是客家先民與閩粵贛土著相互融合的一種習俗。 關于泰寧的方言,1993年版《泰寧縣志》說:“泰寧縣古代屬邵武軍、邵武府。方言原來也是閩北方言,至今還有一些語音特點和詞匯同閩北方言相近。然而在數百年間,由于這里和贛東的撫州、南城、黎川等地往來密切,不少江西人來此經營手工業(yè)、商業(yè)、并陸續(xù)在此定居,這里的方言就滲透了許多贛方言的特點,形成了一個以閩方言為老底,贛語化的方言區(qū)?! 〉怯捎谔幘硟榷嗌?,來往不便,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人們很少出門交往,于是在語音和常用詞匯方面又形成了很多個各自獨立的小方言區(qū),表現了很不統(tǒng)一的特點?! 》泊朔N種,都充分顯示出金湖的民俗文化既具備了客家文化系列的基本屬性,但同時融合吸收了閩北文化和贛東文化的許多精華,顯現出一種豐富多彩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